內容來自hexun新聞

新竹市當舖免留車抓住新產業革命機遇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世界科技發展正呈現出新的趨勢和特征,一些革命性突破將深刻改變人類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先導技術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是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著力點。瞄準可能發生革命性變革的重要基礎和前沿領域,明確科技戰略重點,找準未來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到2020年,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傢行列。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戰略中,作為國傢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將如何把握好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可能發生的方向和重點,解決關系國傢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成為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者”?就這些重大命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近日接受瞭《經濟參考報》記者的獨傢專訪。科技革命是工業革命基礎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科技創新驅動力。“從自然科學史的角度看,到目前為止全球一共經歷瞭五次科技革命。”白春禮告訴記者,科技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基礎,金融危機之後科學技術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也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國傢創新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據介紹,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展更為迅猛,學科交叉融合會聚,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中國科學院對此密切關註,組織一批高水平科技專傢,持續研究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變化新態勢,早在2009年初就得出瞭一些重要的判斷,比如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新一輪革命的“前夜”和“拂曉”,一些重要研究領域和前沿方向已經出現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前沿技術發展也處在多點、多元、群發突破的創新密集期等。比如,科學傢已經能夠對單粒子和量子態進行調控,對量子世界的探索從“觀測時代”走向“調控時代”,將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網絡、量子仿真等領域實現變革性突破,成為解決人類對能源、環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合成生物學取得瞭一些重要進展,使人們可以從系統整體的角度和量子的微觀層次認識生命活動規律,打開瞭從非生命物質向生命物質轉化的大門,可能導致生命科學的革命性突破,為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以及光合作用機理開辟嶄新途徑,將使人類從“臨床醫學時代”走向“健康醫學時代”,將推動生物制造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白春禮認為,這些革命性突破將把人類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水平,深刻改變人類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成為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的科學基礎和知識源泉,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和人類文明發展註入新的活力。白春禮介紹,世界主要國傢為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把科技作為國傢發展戰略的核心,出臺瞭一系列創新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重要領域加強佈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領先地位,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據瞭解,在科技投入總量上,全球科技投入2008年躍上萬億美元大關。2010年,世界主要國傢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德國等超過2.5%,日本、韓國等超過3%。今年3月,美國政府宣佈投資10億美元,發起制造業國傢創新網絡計劃,在全美15個研發機構建立網絡。新工業革命的發展趨勢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一場新的變革正在孕育。一些歐美學者將其與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氣化、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相提並論,並作為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信息網絡技術革命的延伸和發展,認為將帶來“新工業革命”。白春禮說,國際上對於新一輪工業革命特征、內涵及未來影響的主要觀點和判斷是:第一,能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必須在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上實現重大變革。現在綠色能源的發展方興未艾,不管是對太陽能、生物質能還是其他新能源,各個國傢都在攻關。誰能在這場能源變革中抓住機遇,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處於主導地位。第二,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突破,給信息技術應用模式帶來一場深刻變革。第三,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相結合將產生新型工業模式。新一輪工業革命描述瞭一種理想狀態,即每個傢庭、每個建築不再是單純的能源消費者,而是能夠參與能源生產,甚至能夠輸出能源。第四,材料是工業的基礎,很多產品的生產離不開材料在科技上的突破,比如發展大飛機,如果沒有新型高強的材料是不可能的。材料的精確設計和制造過程的智能化、柔性化,使材料更加綠色化、個性化,提高材料的清潔、高效、可循環利用。事實上,早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向國內外公開發佈的《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中,就已經做出瞭基本相同的判斷。白春禮認為,新的工業革命,可能使傳統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生產過程逐漸趨同,邊界越來越模糊,甚至融為一體。生產過程將更關註個性化定制,消費者將在更大程度上參與設計和制造過程,甚至成為生產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生產方式將從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生產轉變,制造商、供應鏈的地理格局將發生根本改變。中國能否破解“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在科學技術上有輝煌的過去,但現代科學並沒有最先在中國建立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李約瑟難題"。”白春禮對記者說:“中國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面對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中國抓住瞭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抓不住則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差距。”從歷史經驗來看,一些後發國傢都是通過及時抓住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機遇,實現瞭趕超跨越。比如,18世紀的德國,抓住瞭化學工業發展的機遇,迅速超越瞭英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抓住瞭電氣革命的機遇,很快成為世界頭號強國。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抓住瞭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機遇,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白春禮說,必須做好應對的充分準備,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謀劃。要深入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調整的深刻變化和影響,把握好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可能發生的方向和重點,認真研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充分發揮好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形成的良好基礎和條件。“中國要抓住新的科技和工業革命的機遇,科學的預見和技術的預測很重要。”白春禮介紹說,中國科學院現在正在組織許多科學傢做面向2020年科技發展態勢和戰略選擇的研究,預測在今後不到10年的時間內,世界上可能會發生什麼樣重要的科技事件,中國科學傢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白春禮認為,當前的重要任務,一是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裝備制造業雖然規模較大,但大型裝備的核心部件和控制技術嚴重依賴進口,必須加強重大裝備和關鍵產品研發,推動高技術向傳統產業、尤其是支柱性的制造業擴散轉移,加快提升高端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是應對“新工業革命”的產業基礎。二是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加強網絡關鍵技術、高性能集成電路、新型平板顯示、關鍵電子元器件等技術研發;在高端裝備制造方面,突破發動機、先進軌道交通、海洋深水勘探、工業機器人等技術。這些新興產業將有可能成為“新工業革命”的支柱性、先導性產業。三是要加快推進國傢科技重大專項。國傢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確定的16個重大專項已經全面啟動,近期國務院又決定啟動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頁巖氣開發兩個重大專項,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突出系統性和集成性,突破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培育能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戰略性產業。四是要超前部署戰略先導研究,加強前沿領域佈局。我國科學技術積累相對薄弱,必須立足長遠、科學設計、前瞻佈局。先導技術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是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加強先導技術研究,在關系未來長遠發展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等關鍵領域取得重大變革性創新,在關系國傢安全和利益的空天、海洋、網絡等戰略必爭領域取得先導性成果,不斷增強技術儲備,提高我國高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力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強重要基礎研究和交叉前沿研究佈局,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等可能出現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領域方向,在科學原理層面取得原創性突破,厚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後勁。科研體制的“頂層設計”中國能否抓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真正成為科技強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尤為關鍵的“頂層設計”。白春禮說,這次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特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傢創新體系建設,都是為瞭給迎接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挑戰奠定“環境基礎”。白春禮說,現在中國研發人員數量排名全球第一,論文和專利數位居前列,科技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提升。但與此同時,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仍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科技創新能力仍不夠強,許多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難以適應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和應對新科技革命的要求。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總體上不夠強,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不足,仍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產學研用結合不夠緊密,難以適應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人才發展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傢仍有較大差距,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結構和佈局不盡合理,教育結構與創新需求不相適應,過度競爭、資源導向、部門利益、浮躁與急功近利等現象還比較嚴重。體制性問題成為制約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主要因素,戰略規劃、資源配置和創新政策缺乏統籌協調,科技投入快速增長帶來新的結構失衡和投入效益不高的問題,科技資源分散封閉比較嚴重,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據瞭解,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當務之急,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的思想觀念桎梏和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著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白春禮認為,當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著力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是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統籌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和監督指導等方面的作用,落實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采取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強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重視扶持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學共建技術創新聯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二是要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加強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提高國傢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明確各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合理佈局創新鏈和產業鏈,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緊密結合、協調發展機制,著力解決重大科技任務與需求結合的問題,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流動和集聚,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和機制,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探索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模式,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國傢創新體系。三是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從重視資源驅動向重視價值創造轉變。完善統籌協調的科技宏觀決策體系,建立健全國傢科技重大決策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完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規律的投入機制,選好研究領域和方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註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樹立正確的科研導向和激勵機制,對科研機構實行周期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和確定支持方向和投入力度。四是要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科研機構的立法進程,明確對科研機構的經費、條件和政策保障,進一步落實法人自主權,完善治理結構。根據不同性質科研活動特點建立科研機構分類管理的政策。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實行固定崗位與流動崗位相結合的用人制度,建立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標準,改變片面將論文數量、項目和經費數量、專利數量等與科研人員評價和晉升直接掛鉤的做法。探索有利於創新人才發揮作用的多種分配方式,推進實施績效工資。推動中國科技“上天入地”“神九上天”、“蛟龍入海”,近期這些受到全國上下關註的科學事件,都離不開中國科學院的深度參與。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中科院在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中肩負著更大的使命。白春禮說,中科院將抓住關系國傢全局與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瞄準可能發生革命性變革的重要基礎和前沿方向,進一步明確科技戰略重點,找準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上天入地下海,宏觀微觀貫通,頂天立地結合”,這是中國科學院的整體佈局。白春禮介紹說,中科院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負責部門,天宮一號上的17項科學實驗,都由中科院負責安裝、調試、控制以及數據采集、分析和傳輸。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時使用的激光測距、十字星瞄準等,也由中科院負責研制。“蛟龍號”下潛突破7020米大關,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和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均參與承擔瞭重要任務。此外,中科院還在研究和開發深部礦產資源探測技術。不止是“上天入地下海”,2011年,中國科學院從國傢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需求中凝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進一步聚焦產出目標,重點部署瞭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高溫超導與拓撲絕緣體研究、空間科學、載人航天與月球探測工程科技任務、深海科學探測裝備關鍵技術研發與海試、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分子模塊育種創新體系與現代農業示范工程、重大新藥創制與重大疾病防控新策略、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深部資源探測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儲能電池、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一批重大科技任務。在攻關重大科技問題的過程中,中科院提出以協同創新為重點,圍繞國傢區域和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與社會創新要素結合。最近,中科院組織召開瞭LE D半導體照明工作研討會,這是研究所和企業之間的一次深入對話。白春禮說,通過研討會把研究所和企業集中起來,讓研究所瞭解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和市場接軌,同時讓企業瞭解科學傢在實驗室做瞭什麼。這是加大應用研究由市場需求牽引和導向的力度,加快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怎麼能夠瞄準企業的需求,在原理、方法、技術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是中科院下一步工作的重點。”白春禮說。據介紹,中科院已深入推進與中核集團、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團、電子科技集團、機械工業集團、中石油等一批重點行業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共同組建創新聯盟,共建研發中心與合作團隊,聯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按照產業領域需求集成中科院科技成果,組成成果群和轉化聯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繼續加大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開放共享力度,建設一批面向產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強對企業的科技服務,支持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大型儀器區域中心建設,大幅提升科學文獻、科學數據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7-26/143986374.html

車貸擔保人申辦青年創業貸款者信貸年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idge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